1976 年,在山东滨州,华纺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—— 滨州印染厂诞生,如同在纺织行业播下的一颗种子,在时代的土壤中开始生根发芽。当时,国内纺织业正处于百废待兴、逐步恢复发展的阶段 ,滨州印染厂的建立,顺应了行业发展的趋势,为当地纺织产业注入新活力。
经过四年的筹备与建设,1980 年 5 月 1 日,滨州印染厂正式投产,开启了它在纺织印染领域的征程。投产初期,工厂仅有一条化纤印染生产线,生产规模较小,但这是华纺迈出的重要第一步,标志着惠民地区的印染业郑重进入轧染时期,填补了当地在该领域的空白,也为企业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,市场经济的浪潮开始席卷全国。1988 年 2 月,原惠民地委、行署对滨州印染厂面向社会进行公开对外招标承包。这一举措是华纺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,企业自此实行制度创新、机制转换,“分厂经营制”“产质量一条龙万米计件工资制” 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相继推出。这些改革措施激发了企业内部的活力,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员工积极性,扭转了企业的被动局面,使公司发展驶上了 “快车道” 。
在这一时期,华纺的创业者们凭借着对纺织事业的热情和执着,在简陋的生产条件下,努力探索企业的发展之路。他们日夜坚守在生产一线,一直在改进生产的基本工艺,提升产品质量。尽管面临着、技术落后等诸多困难,但他们始终怀揣着梦想,为华纺的未来拼搏着,这些宝贵的创业精神,成为华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为企业后续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。
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,华纺继续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大步迈进。1991 年 2 月,公司开始探索 “分厂制” 构想 ,并于同年 8 月推行内部《承包合同书》。这一举措进一步细化了企业内部的管理,各分厂在经营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,可以依据市场需求及时作出调整生产策略,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。通过 “分厂制”,华纺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,降低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,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,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。
1995 年,对于华纺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。2 月,公司发展研讨会召开,吸引了杨启先、王珏、范恒山、马建堂、魏杰等众多知名经济学家的关注与研究,他们为华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战略指导,帮助华纺更好地把握市场趋势和行业发展趋势。同年 9 月,国家经贸委批准公司行使进出口自营权 ,这是华纺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一步。此前,华纺的产品出口主要依赖外贸企业,获得自营权后,华纺能够直接与国际市场接轨,更好地了解国际市场需求,掌握市场主动权,降低交易成本,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利润空间。
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后,华纺迅速组建了专业的外贸团队,积极拓展海外市场。公司加大了对国际市场的调研和分析,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,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销售的策略。同时,不断的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,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印染技术,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。在这一时期,华纺的出口业务呈现出迅速增加的态势,产品远销欧美、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,企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上逐步扩大。1995 年,滨印依靠自身努力,拥有资产 3.32 亿元,旗下有 4 个全资公司、3 个控股公司,年生产能力 1.6 亿米,产量、利润、利税三项指标位列全国同行业榜首,成就了当时闻名全国的 “滨印现象” 。
1998 年,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,全球经济发展形势严峻,国内出口企业受到严重冲击。然而,华纺凭借着前期积累的市场优势、良好的产品质量和灵活的经营策略,在危机中逆势而上,出口量和金额稳中有升。时任国务委员在全国外贸系统电视电话会议上特别表扬了滨州印染,这不仅是对华纺在危机中出色表现的肯定,也逐步提升了华纺的品牌形象和行业地位,激励着华纺继续勇往直前。
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和业务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为了逐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融资能力,实现可持续发展,1999 年 9 月,在多方努力下,中国证监会批复,华纺正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。这一变革标志着华纺从传统的国有企业向现代化的股份制企业转变,企业的治理结构更完善,管理更规范,为后续的上市融资和更大规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。
2001 年 9 月 3 日,是华纺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,这一天,华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,股票代码 600448 。成功上市为华纺打开了通往长期资金市场的大门,募集的资金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,推动其在规模扩张、技术升级、市场拓展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。借助上市的东风,华纺加大了在生产设备更新和研发技术上的投入,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纺织印染设备,大幅度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
2006 年,长期资金市场改革浪潮中,华纺积极做出响应,6 月,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公司实施股权分置改革。这一举措解决了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,使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,完善了公司的治理结构,增强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融资能力,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同年,公司用资本公积金向全体流通股股东转增股本,流通股股东每持有 10 股流通股获得 8 股的转增股份 ,逐步优化了股权结构,提升了股东的信心。
2009 年 6 月,华纺再次做出重要战略决策,引进国外咨询团队,导入卓越绩效和精益生产管理模式。这一举措是华纺在管理层面的一次重大变革,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,华纺对企业的组织架构、生产流程、质量管理等方面做了全面优化。在组织架构上,形成了面向市场的 17 个分子公司作为责任主体和线条清晰的八大管理体系,使企业管理更加精细化、系统化、标准化 。在生产流程方面,通过精益生产管理,减少了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浪费,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这一管理模式的引入,使华纺实现了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,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得到非常明显提升。
在这一时期,华纺的业务不断拓展,除了传统的纺织印染业务,还逐步涉足服装、家纺成品等领域,开始构建完整的纺织产业链。在服装领域,华纺凭借其在纺织印染方面的技术优势,打造出高品质的服装产品,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;在家纺成品领域,华纺注重产品的设计和品质,推出了一系列时尚、舒适的家纺产品,深受市场欢迎。华纺的品牌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,产品远销欧美、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,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。
进入 2011 年,华纺继续在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。在技术创新方面,华纺持续加大研发投入,建立了多个高水平的研发平台,如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、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、山东省短流程印染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等。这些研发平台汇聚了众多行业内的顶尖人才,他们专注于纺织印染技术的研究与创新,不断推出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产品,为华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。
在 2015 年建立的短流程印染新技术实验室中,研发人员致力于从工艺和制作的完整过程中缩短产品制造工序,降低碳排放和成本,将原本复杂的两浴工序改为一浴,通过优化辅料、化学品及加工工艺技术要求,成功省去了一些工序,不仅降低了成本,还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。同时,实验室从实验、开发到制作的完整过程全部实现数字化,为短流程印染技术的持续突破提供了更科学客观的支持。
华纺在智能制造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。2020 年初,为响应新旧动能转换和促进自身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,华纺开始筹划智能绿色工厂项目,计划将原老生产厂区整体迁入滨州市城东高科技化工园区,与华纺股份工业园区合二为一。2021 年,公司整体搬迁入工业园,智能绿色工厂正式进行规模化生产。该工厂引入了 5G 网络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,实现了生产管理的全面信息化、生产中间过程的智能物流输送和无人化质量监控。在生产车间,智能化烧毛机、退煮漂联合机、丝光机、染色机、磨毛机等工艺主机设备高速运转,它们与软件系统之间实现相互连通,生产设备能根据预设程序自动完成各项生产任务,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智能化精准投料系统只需 1 人操作,就能替代原 50 人完成的染化料配送工作;自主研发的自动贴标机,生产效率提高一倍,降低人力成本 90% 。华纺还通过对管理系统的升级完善,实现了门禁、消费、考勤、访客、车辆道闸的集中管控以及与手机 NFC 的集成,在整个园区,员工能够最终靠人脸、智能卡片、手机进行统一身份认证和消费,在生产系统,通过 MES 系统实现全面监控车间的工艺、设备、在制品、用料等环节,通过数据共享与分析,为车间基础管理提供数据决策支持,实现了管理流程数字化,财务、人力、供应链、仓储物流等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的智能化,打通了接单、计划、生产、发货到回款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。
在绿色发展成为全世界共识的背景下,华纺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致力于打造绿色工厂。公司从产品前处理、染色、后整理、物流交付等主要生产的基本工艺实施主流程智能化改造,将智能感知、机器视觉、工业互联网、5G 和人工智能等新的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的全部过程,实现印染全流程的工艺参数在线管控、化学品智能精准配送、生产计划智能排产,建设连续平幅全流程智能制造管理系统,减少了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。华纺还推行了资源能源环境数字化、智能化管控系统,对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,确保企业的生产活动符合环保要求。公司 30% 以上的废水净化处理后回用到生产,获得了 ITS 颁发的 “产品碳足迹证书”,成为全国首批印染准入企业,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树立了行业典范。
如今,华纺股份已成为中国纺织印染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,资产总额 39 亿元 ,在行业中占据着主体地位。在产品方面,华纺形成了包含纺纱、服装、家纺成品等多元化的产品体系,能够很好的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。其印染布产量稳定,服装、床品等成品的生产规模也在逐步扩大,2023 年,公司完成印染布产量 2.48 亿米,服装 232 万件,床品 792 万件 ,产品远销欧美、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,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一定的份额。
在技术创新方面,华纺股份始终走在行业前列。公司建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、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、山东省短流程印染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创新平台,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开发团队,不断推出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产品。公司的智能绿色工厂引入了 5G 网络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,实现了生产管理的全面信息化、生产中间过程的智能物流输送和无人化质量监控,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同时,也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,成为行业内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的典范。
华纺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方面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。公司先后通过质量管理体系、环境管理体系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、能源管理体系、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,获得 Oeko-Tex Standard 100 国际环保纺织品认证,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认定为白名单资质 ,这些认证和资质提升了华纺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。公司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纺织服装展会,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与合作,不断拓展市场份额。
然而,华纺股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。从行业环境来看,纺织行业竞争非常激烈,国内外众多企业纷纷角逐市场,华纺要一直提升自身竞争力,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。原材料价格波动、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也给企业的成本控制带来了压力。在国际市场上,全球货币政策分化、地理政治学环境趋紧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制约着国际市场需求的改善,全球纺织供应链的稳定有序运转也面临较大考验,这对主要是做出口业务的华纺股份来说,无疑是巨大的挑战。从企业自身来看,尽管华纺在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,但仍需不断加大投入,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,以适应行业发展的趋势。此外,市场需求一直在变化,花了钱的人产品的品质、设计和环保要求慢慢的升高,华纺需要及时作出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销售的策略,满足那群消费的人的需求。
展望未来,华纺股份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,有着清晰的发展趋势和广阔的前景。在数字化转型方面,华纺将继续深化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管理。加强完善智能绿色工厂的建设,加大对 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的应用,实现生产的全部过程的全面自动化和智能化,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通过数字化平台,加强与供应商、客户的合作与沟通,实现供应链的协同发展,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。
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,华纺将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的创新。一直在优化生产的基本工艺,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,提高资源利用率,努力打造绿色低碳的纺织企业。加强对环保材料的研发和应用,推出更多符合环保标准和消费的人需求的绿色产品,提升品牌的绿色形象,满足市场对环保纺织品的需求。
在国际化拓展方面,华纺将积极应对全球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,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。加强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,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。关注 “一带一路” 倡议带来的机遇,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,拓展海外生产基地和销售经营渠道,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发展。
在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方面,华纺将加大研发投入,不断推出新产品、新技术,满足那群消费的人日益多样化的需求。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,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,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纺织品牌。通过品牌建设,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,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华纺股份的前世今生,是一部充满奋斗与创新的历史。从初创时的艰难探索,到成长中的不断突破,再到上市后的腾飞发展以及如今的创新升级,华纺始终坚守初心,勇立潮头。在未来的发展中,相信华纺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,积极应对挑战,在数字化、绿色化、国际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,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,为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“2 天,10 几次,不准请假!” 安徽女硕士婚前跳楼,道出了当下最大的困境……
吴彦祖晒与吴京30年前合照:他说我们两个都能成为电影明星,我不相信他
现代作家,笔名:冷却爱情,代表作《中国各地风土人情收录》《世界民间传说故事》《深圳网友面基故事》
vivo X200 Ultra再预热:骁龙8至尊版处理器、6000mAh蓝海电池、8.69mm机身
OPPO Find X9系列与一加15:屏幕均开启定制,ID设计对标iPhone
联系:张女士
手机:13861026367
电话:0519-88407260
邮箱:158838580@qq.com
地址:常州市潞城工业园区
Copyright © 2020 必赢app客户端下载 网站建设:必赢手机app最新版 常州 苏ICP备20044378号-1 本网站已支持IPV6